在基层民政工作的前沿阵地,有这样一位默默守护的基层工作者——樊登菊。自投身民政工作以来,她在平凡岗位上厚植为民情怀,以坚定的担当、扎实的本领和务实的作风,为两江新区鸳鸯街道辖区群众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情系困弱群体:
用“铁脚板”织密精准帮扶网
“民政工作不能等群众上门,要主动找到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樊登菊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心中,困难群众的冷暖安危重千钧,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职责,更是沉甸甸的承诺。她始终坚持“身入”基层、“心到”群众,辖区的孤寡老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病重残人员家中,总有她促膝谈心的身影;社区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她记录需求的身影。
精准,是樊登菊帮扶工作的关键词。她深知,政策落地的效果,全在“精准”二字。为此,她打破“被动接收申请”的传统模式,牵头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带领部门人员定期开展拉网式摸排,为辖区困难群众建立动态台账,确保帮扶工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面对近1000名“人户分离”的农转城人员,她统筹调配力量,通过问询其原籍村委、村民,运用“大数据+铁脚板”,全面开展农转城人员摸排,建好人员需求台账,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救助范围,持续关心关爱,动态跟进调整帮扶措施。
温情,是樊登菊帮扶工作的底色。她常说:“政策是刚性的,但服务可以有温度。”针对行动不便的患病老人评残难、办事流程不熟的问题,她积极协调评估医院,多次促成上门评残、现场办理等便民服务,将政策的温暖直接送到群众轮椅旁、病床边。正是这种“精准+温情”的帮扶模式,让兜底保障政策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锐意改革探索:
用“巧心思”激活服务高效能
基层民政工作繁杂琐碎,如何让服务更高效、让群众更省心?樊登菊始终带着这样的思考深耕业务。在处理高龄津贴发放工作时,她发现存在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少数高龄老人因路途远、嫌麻烦或遗忘等原因,未及时申请;二是已领取老人的生存验证主要靠入户、打电话等传统方式,费时费力,老人易产生抵触情绪。
“不能让老人们为了领津贴跑腿受累,更不能让政策在烦琐流程中打折扣。”带着这样的信念,樊登菊开始了改革探索。她带领部门人员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另一方面多方咨询学习,提出“融会贯通、资源共享”等建议,在多次反映下,终于盼来技术部门成功运用大数据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了80岁以上户籍老人高龄津贴“免申即享”,即辖区老人只要符合年龄条件,大数据便立即推送信息,工作人员及时办理、精准发放,体现了民生服务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智慧转变。
同时,樊登菊提议共享社保、公安、计生等信息,对高龄老人生存状态定期进行核验比对,从而实现多数领取高龄津贴老人“静默”认证、“无感认证”。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减轻了他们的办事负担,也显著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效和资金发放的精准度,深得群众好评。
耐心化解心结:
用“真性情”筑牢和谐稳定器
民政工作直面群众最直接的利益诉求,难免会遇到不理解、有怨气的情况。但在樊登菊看来,只要拿出真心、付出耐心,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化不了的矛盾。她常对同事说:“群众有情绪,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只要我们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就没有沟通不了的群众。”
低保户罗某某、华某因新购房被退出低保,一时难以理解,情绪十分激动,专门到街道反映诉求,这件事曾在街道引起不小的震动。接到情况后,樊登菊没有回避推诿,第一时间带领工作人员接待两人,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哪怕面对激动的言辞,也始终面带温和的笑容。接访结束后,她没有简单地“一解释了之”,而是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坐在两人家中拉家常、讲政策。她用“家里有了新房,说明生活有了改善,这是好事”这样通俗易懂的话语拉近距离,用政策条文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解读退出标准,用“如果生活遇到新困难,我们还会及时帮扶”的承诺打消顾虑。
一次次上门、一遍遍解释、一回回沟通,樊登菊的真诚与专业,终于化解了两人的怨气。“樊主任把政策讲得明明白白,也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心服口服。”罗某某后来专门到街道感谢她。正是这种“认真倾听、耐心解释、真诚服务”的工作方法,让樊登菊成功化解了多起潜在矛盾,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成为辖区和谐稳定的“压舱石”。
寒来暑往,樊登菊在基层民政岗位上默默耕耘,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守护,将民生服务的阳光雨露洒向最需要关怀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