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困难群众中最困难、最脆弱、最边缘的群体,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健康安全,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救急难工作要求,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并重,着力建构更加专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新时代救助管理服务体系。
今年6月19日是全国第12个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主题为“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现推出救助管理工作系列报道,宣传救助管理政策法规,展示我省救助管理领域典型案例。
温情救助暖人心
流浪乞讨人员由于各种原因陷入居无定所、生活无着的状态,我们根据流浪乞讨人员对吃饭、穿衣、看病、临时住处等方面的基本需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救助服务,切实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健康安全,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2022年农历八月十五凌晨2:38,泗县泗城镇派出所将一位走失的84岁老人护送到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迅速为老人办理入站手续,同时耐心和老人沟通,希望了解她的身份信息。但是老人说话答非所问,对姓名、家庭住址、儿女联系方式等信息一概不知。工作人员为老人准备了简餐,帮助老人洗漱,安排房间让老人休息。
深夜里,围绕走失老人的救助工作还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和微信朋友圈发布老人信息,将老人照片进行网上人脸比对,制作抖音发布……老人来站时衣着朴素,干净整洁,根据衣着特点和容貌特征,初步判断老人可能是城区或附近社区居民,于是又将老人的信息发给全县救助点的网格员,请他们帮忙找寻。忙完这些已是凌晨5:40,工作人员才回去休息。
7:10,工作人员又早早忙碌起来。当天是中秋节,为了给受助人员营造温馨浓厚的节日氛围,工作人员精心布置救助站,买来了月饼、水果、饮料,开始准备节日午餐。
8:00,为了能让老人与亲人佳节团聚,工作人员开车带着老人在城区及附近社区走访,希望老人能指认出她熟悉的地点。但经过3个小时的找寻,仍是毫无结果,无奈只好带着老人回到站里。
12:00,大家聚在一起吃了一顿别样的团圆饭。与此同时,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持续收集各平台回复的关于走失老人的信息线索,但经过汇总,暂时还是没有能确定老人身份的有效信息。
17:45,救助管理站接到一位女性来电,称自己的母亲走失,家人十分焦急,听其描述与老人的年龄、外貌及衣着十分接近,于是让其来站辨认。
19:26,很快三名女性来到站内,工作人员对来人进行身份核实,确是老人的三个女儿。工作人员把老人搀扶出来,三个女儿见到母亲被照顾得很好,握着工作人员的手不停地感谢。
2024年4月19日下午16时许,东至县救助管理站接青山乡派出所民警电话,称发现路边有一名疑似流浪老人,生命体征极度虚弱,没有行走能力。救助站接到消息,立即前往进行甄别。老人意识模糊,只能表达只言片语,按照“先救治,后救助”原则,救助站立即联合青山乡派出所将老人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救治。事后,主治医生表示,幸亏救助送医及时,否则老人将有生命危险。
在医院治疗期间,救助站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为老人提供端饭、洗衣、理发、洗澡等生活服务照料,并根据医嘱适度加强营养,经过二十多天精心治疗和悉心照顾,老人精神状态明显恢复好转,已经能独立行走。
在救治老人的同时,东至县救助管理站同步开展寻亲工作。老人没有身份证,救助站通过头条寻人、全国救助寻亲网、人脸识别等渠道,没有发现任何有效信息。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引导下,老人自述叫“张某龙”(音),今年82岁,老家在江苏海安市,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离家在外流浪,一直靠打零工、捡破烂维持生计,无儿无女也没有户口。为核实老人真实身份,东至县救助管理站立即联系江苏海安市救助管理站请求协助核查,同时根据老人提供的区域信息,分别向当地救助管理机构发出协查函请求帮助核查,但得到的回复均为“查无此人”,让寻亲工作陷入困境。
为了能让老人顺利返乡,工作人员反复耐心细致询问,老人终于回忆起自己家人的姓名。工作人员立即开展查询工作,经多方核实确认,老人是海安市南莫镇人。但老人年岁已高,家中直系亲人都已过世,东至县救助管理站再次与海安市救助管理站联系对接,希望属地政府能按照流出地相关政策接收老人。
通过与南通市、海安市救助管理部门以及属地镇政府沟通协调,老人返乡工作有了积极进展。属地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尽快帮助老人恢复户籍,将其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让老人安享晚年。
5月11日,东至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为老人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备好急救药品,经过近六个小时的车程,顺利将老人护送到海安市某镇敬老院并完成交接。在镇敬老院,离开家乡60余载的老人听着熟悉的乡音,吃着可口的饭菜,笑着说:“回家的感觉真好”。
2023年1月初,在霍邱县潘集镇街头,出现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老人身材矮小,佝偻着身体,拄着拐杖,行走在街头。经群众反映,潘集镇工作人员及时上报,将老人送至霍邱县救助管理站。在救助站里,老人只能模糊地说出名叫“杨某英”,家里还有一个70多岁的儿子。由于查不到老人的身份信息,且方言交流起来比较困难,工作人员暂且将老人在站内安置下来。刚进站时,老人身体比较虚弱,工作人员精心照料老人,耐心细致与老人交流沟通。终于打听出老人家住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考虑到即将迎来农历新年,为了让老人一家团聚,救助站立即与当地救助管理部门联系,商讨老人返乡事宜。
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与六安市相距1400多公里,路途遥远。考虑到老人年岁已高,四川省达州市救助管理站主动提出,先将老人送至达州市,他们位于四川东部,和皖西距离稍近,路途也更顺畅,可以先交给他们,剩下的400多公里,由达州市救助站完成“爱心接力”。1月9日,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老人踏上了前往四川的列车,一场跨越上千公里的爱心接力拉开序幕。1月11日凌晨,霍邱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带着老人终于到达了达州市。他们将老人安顿好,并与达州市救助管理站办理了交接手续。达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非常负责任地说:“放心吧,那边我们已经联系好了,剩下的事情交给我们吧!”
经过三地救助管理站的接力合作,老人终于在春节前与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