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②③④⑤:科普作家进校园活动现场。本版图片由胡利娟摄
闫建文
刘瑛
刘勇
科普时报记者 吴琼 胡利娟
“为什么人类还没有登陆火星”“地球会变成另外一个火星吗”“白湖的水为啥是白色”……9月12日至15日,随着“科普作家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三位科普作家先后走进新疆天山南麓的4所中小学校进行了8场讲座,“引爆”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收获”了一只只高举的小手。现场热烈的气氛让天气微凉的校园沸腾了起来。
“科普作家进校园”活动是“科学教育天山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天山行”是由科技日报社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科协联合主办的精品科学教育项目。
亮出十八般兵器,当好科学引路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黑孜苇乡小学和克州阿图什市第一中学,分别在9月12日上午和下午迎来了刘勇和刘瑛两位科普作家,他们带领孩子们“从地球出发”,“穿越山野深处”,走向“下一站,火星”……
中国航天科普大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勇,先后以《从地球出发》和《下一站火星》为题,向孩子们展示了浩瀚无垠的太空和人类探测火星的历程。
“设想一下,在未来的一天,你乘坐飞船从地球出发,去太空旅行,你最想了解什么?”问题一出,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他们跟着刘勇充满激情的语言,从地球启程,穿越星海,去“看”了太阳系和太阳系外的风景——有像高压锅的金星、昼夜温差大到被称为“冰与火之歌”的水星、爆发极光的木星、遥远的柯伊伯带、神秘的奥尔特云……
孩子们如痴如醉地听着、看着、想象着,仿佛跟随讲解环游了宇宙,直到下课铃声突然作响,才回过神来,纷纷举手提问……
科学传播研究馆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刘瑛,以《穿越山野深处:探寻新疆大自然的密码》为题,向孩子们娓娓道来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的背景和意义,带孩子们认识家乡的资源、物种、生态环境等。在她的视角里,新疆既有“能在三五秒内从休眠状态恢复活性的”适应极端环境的苔藓,也有被称为“世界冰川百科全书”的阿尔泰山,还有“吃盐为乐”的盐角草、为减少水分蒸腾叶片退化成“没有叶片的树”的梭梭等有趣的荒漠植物,更有鹅喉羚、阿尔泰雪鸡、雪豹、马鹿等可爱且独特的动物……
看着孩子们眼神中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刘瑛鼓励孩子们:“还有更多有趣的故事和物种,等着你们长大了成为科学家,去揭秘……”
9月15日上午和下午,喀什市第二十八中学和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疏附二中”)也分别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科普讲座——不仅有刘勇围绕太空所作的讲座,还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精神(石油科学家精神)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闫建文带来的《能源变迁史与石油科学家们的“修炼”》。
“同学们,你们知道‘石油’这个名字来源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吗?那么,石油来自哪里呢?发明勘探开采石油关键技术的科学家又是谁呢……”深耕石油科学家精神研究的闫建文,不仅生动讲解了石油是如何炼成的,更讲解了石油科学家是如何“炼成”的,从专业视角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
努力吸收养分,争先恐后长成“大树”
“当老师展示出火星车在红色沙丘上留下的车辙图片时,我仿佛闻到了火星地表的尘土气息。这堂特殊的课不仅揭开了星际探索的神秘面纱,更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向往太空的种子。今后我要把对航天的向往,变成学好知识的动力。或许有一天,我也能成为星际探索的一员,亲手触摸炙热美丽的星球。”听完刘勇的讲座,疏附二中八年级4班赛热达·阿卜杜热伊木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梦想。
在赛热达的同班同学阿布都拉·麦麦提阿吉看来,科普让很多晦涩的知识变得具象,变得“接地气”。他一边举着被赠阅的《科普时报》和石油工业出版社提供的科普图书,一边告诉记者:“听完讲座后,我才明白,科学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或数据,而是可以触摸、体验的规律。今后再翻开课本时,我会想起今天对之前不理解的知识突然‘开窍’的瞬间。”这大概就是此次科普活动最珍贵的意义。
“太震撼了!”黑孜苇小学五年级2班王欣瑞兴奋地说,“今天聆听了两场讲座,从遥远神秘的宇宙,到身边广袤美丽的自然,都让我深切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和世界的精彩纷呈。它们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在我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种子,激励着我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去探索更多未知,学习更多知识,去感受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科普作家引导孩子们走进航天、石油等领域,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当科普作家耐心细致地解答孩子们心中的疑团,“拉直”他们小脑瓜中一个个的问号,科学之花已经悄然在新疆这片热土埋下种子,科普之光也已然点亮了孩子们探索世界和探索自我的梦想。
编辑: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