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团结小区为老餐厅的打卡机前排起了长队。75岁的刘大娘在机器前微微倾身打卡,她所选的肉丝炒青椒套餐折扣后仅需支付10元。支付成功的提示音与邻桌老伙伴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宛若一首欢乐祥和的乐曲。
织密网络,夯实助餐基础建设
面对城市居住密集、助餐场所供给紧张以及农村地区广阔、老龄人口居住分散等难题,呼和浩特市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助餐服务网络: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置为老餐厅,乡镇和村食堂面向老年人开放,本土餐饮企业签约加盟,移动养老综合服务车增加配餐功能。这种“政府搭建平台+市场参与运作+社会协同合作”模式,通过各个助餐点构建起养老“微循环”系统。
在武川县,针对特殊困难老人实施的“早餐补贴2元、午餐补贴4元”政策有效减轻其经济负担;新城区团结小区等地为老餐厅推出了普惠性折扣优惠;正德清为老餐厅提供免费爱心午餐……这些多元化的补贴方式,确保助餐服务能够惠及每一位有需要的老人。
科技加持,让服务更加精准
在武川县西官井的为老餐厅,人脸识别支付系统不仅记录了消费数据,还绘制了老年人饮食偏好动态图谱;青城公园南门的为老餐厅推出智能送餐车,通过精准定位为失能老人开辟“热链直达通道”;惠德养老服务中心开发点餐APP,通过语音交互技术,有效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这些技术并非冷冰冰的数据,送餐人员会根据系统自动筛选出适合慢性病老人的菜品,为老人点餐、送餐。当呼和浩特市示范性老年公寓的送餐人员亲切地敲门呼唤“李奶奶,今天准备了您喜欢的土豆炖牛肉”时,科技便有了人情的温度。
值得关注的是,区块链技术使每一笔财政补贴均可追溯,大数据能够精准分析服务盲点和补贴效率,数字化治理正使“老有所食”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宜养青城”小程序实现了老人“找得到、吃得起、吃得惯”,养老服务成为切实可感的幸福体验。
助餐点里,充满城市人情味
玉泉区昭君路街道秋实社区的“一老一小”餐厅内,小学生王乐乐正耐心地教老人使用点餐系统;新城区打造的“记忆餐厅”,用老照片、旧物件唤醒老人记忆,成为跨年龄层的文化沙龙。送餐员小张在递上餐盒时,总会问一句“王大爷,降压药按时吃了吗?”
这些温馨的场景不仅是一餐一饭的供应,更是城市人文情怀的生动体现。助餐点成为连接社区与居民、“一老一小”的情感纽带,敬老、助老的孝爱之情在服务中愈加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