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媒体资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纵横 > 正文

安徽省石台县持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质效——不但救助“及时雨”而且服务“长效暖”

发布时间:2025-09-18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民政厅

  7月10日上午10点多,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仁里镇马村社区居民陈梅的手机发出短信提示音,她按下解锁键,看到低保金到账的信息,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个一度被疾病拖入困境的农家妇女不曾想到,从社区网格员叩开家门的那天起,她的生活便一天天好了起来。

  近年来,石台县持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质效,推动救助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发展“物质+服务”综合救助,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石时救”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做法。2025年3月,民政部办公厅确定石台县民政局为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单位之一。目前,“石时救”的这份温暖,正通过网格员走访的脚步、党员帮扶的身影、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的双手,传递给每名需要帮助的群众。

  主动发现:“不能等群众开口求助”

  6月18日,马村社区网格员桂忠于到陈梅家走访后,他的民情日记本上又多了一个红圈标注:“米缸见底,需购常用药”。在走访中,他从陈梅丈夫那里了解到,给陈梅做手术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且后续治疗还需要好几万元。

  “我们不能等群众开口求助再去办。”马村社区党委书记王克义指着墙上的网格图介绍,社区分为6个网格,由党员、志愿者和物业人员组成的救助小分队就是移动的“民情监测站”。6月18日下午,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的工作人员就把米、油以及500元应急救助金送到了陈梅手中,还手把手教她通过“皖美救助一点通”上传病历和费用单据。

  如今,这样的主动发现和及时救助在马村社区已经成为常态——独居老人王桂兰的冰箱上,每周三都会出现帮扶党员手写的字条:“降压药还能吃5天,下次帮你带”;残疾人李军家新安装的卫生间扶手是由党员轮流值班的“红帜服务站”协调物业改造的;党员干部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本里一张“想要旧轮椅”的纸条,被爱心超市的老板看到后,没过几天,轮椅就送到了居民家中。

  近年来,石台县持续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矶滩乡塔坑村将社会救助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发现”,第一时间将困难群众的需求纳入工作清单;大演乡组织党员干部和网格员深入村组,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丁香镇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对网格员走访收集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七都镇六都村充分发挥由村干部、村民组组长、网格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对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摸排,及时了解困难群众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活需求等变化情况,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

  党建聚合力:从“单兵作战”到“共同托举”

  “要不是潘网格长,我不可能这么快得到帮助。”2024年5月21日,丁香镇梓桐村村民陈寿文突发重病住院,村党员网格员潘发宏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上报信息。当天,镇民政所就启动了应急响应,临时救助金、爱心企业捐款、“池善助医”大病济困金陆续送到了陈寿文手中。

  “救助工作既要快,更要准。”丁香镇党委书记王萍说,镇党委统筹调度、村级党组织具体落实、91个网格的网格员一线排查,“在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中,镇里构建的‘三级救助网’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更让陈寿文感动的是,他手术后行动不便,镇里根据新政策,帮他调整了低保标准;村里的党员帮扶人每周都来帮他采购生活物资,还协调卫生院医生上门帮他复查。“现在,镇里的党员干部隔三岔五就来,我的轮椅坏了有人修,家里的米没了有人送。”陈寿文床头贴着帮扶联系卡,上面的电话号码他早已熟记于心。

  近年来,石台县大力推进“党建+社会救助”工作。丁香镇各村成立了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骨干、志愿者等130余人组成的工作队,同时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联合辖区内医院、学校、企业等20余家单位,形成了“村党支部+社会组织+志愿者”的救助共同体;大演乡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整合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各方资源,搭建社会救助帮扶平台;马村社区党支部对接8家“社区合伙人”,让救助从“社区单打独斗”变成了“多方协同发力”;塔坑村党支部将社会救助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组织党员网格员、驻村工作队队员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

  “我们以党建搭桥,汇聚各方力量,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救助聚合体,定期研究解决困难群众家庭的实际问题,拓宽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工作思路,不断增强党组织对困难群众的服务力和凝聚力,形成贯穿上下、覆盖全面的‘石时救’先锋网络。”石台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负责人陈晓勇说。

  “物质+服务”:让困难群众心里亮堂堂

  “罗大哥,今天把衣服晒晒,被褥也翻晒一下。”7月18日一大早,助老员汪先平就提着清洁工具走进了仙寓镇奇峰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罗志平的家。62岁的罗志平因残疾常年坐轮椅,由于不方便打扫卫生,过去他的家里非常杂乱。

  如今,罗志平的家里变了样——玻璃窗擦得透亮,桌椅摆放整齐,米缸永远是满的。这种改变得益于汪先平每次上门的“任务清单”:擦桌子、拖地面、清理厨房油污、检查食品保质期。“上次说大米够吃到月底,今天多拿一袋备着”“肥料快用完了,下次从镇上捎”……汪先平把一项项需求记在了手机备忘录里,这一举动也让罗志平心里暖暖的。“现在,我心里比屋里还亮堂。”罗志平笑着说。

  这样的变化在石台县随处可见。小河镇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精神关爱、环境改善、能力支持、健康促进等社会救助关爱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大演乡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增强困难群众的造血能力;矶滩乡服务精准落地,从“笼统施策”到“一户一策”,让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物质救助能解燃眉之急,更需服务帮扶暖到心坎。”石台县民政局党组成员陈芳美翻着救助台账说,在马村社区的“红帜服务站”,新一批“微心愿”刚被认领;丁香镇的网格员培训会上,大家学会了如何使用更新后的救助小程序;仙寓镇的居家服务人员手里,多了一份“特困群众需求清单”。

  从救助“及时雨”到服务“长效暖”,石台县用一项项具体的举措,诠释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生承诺。(通讯员:阮梦勤)


原文链接:http://mz.ah.gov.cn/xwzx/mtgz/1230098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