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媒体资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门资讯 > 正文

百色靖西传承壮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9-27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原标题:

  生产性保护 活态化传承

  靖西传承发扬壮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日前,2023年中国·靖西七夕绣球节活动在百色靖西市绣球古城热闹启幕,给市民和游客带来独特的壮乡文化体验。这是该市传承壮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靖西市利用本土丰富的壮族文化底蕴和文化元素,坚持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壮锦、绣球、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实现了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也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目前,该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83项,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26项、百色市级33项。

  “织”出特色,壮锦织就富民路。在靖西,壮族织锦技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织造技艺。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年来,为了让传统壮族织锦技艺焕发时代新光彩,靖西制定了保护计划与措施,开办壮锦厂,在传统织锦技艺的基础上,引导壮锦传承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文化为核心,开发挂包、围裙、头巾、台布、坐垫等壮锦产品,让壮锦融入现代生活。

  靖西壮锦厂始建于1956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厂已由原来的单一生产逐步形成了集产品研发、旅游开发和技工培训为一体的企业,所生产的壮锦挂饰、真丝绣花披巾等壮锦产品以其工艺独特、技术精湛、质地坚实、色彩艳丽、图案花样精美的特点,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该厂销售壮锦系列产品每年3万多件,销售收入超200万元。

  靖西壮锦厂现有固定织娘20多人,在传承人李村灵的带领下,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壮锦技艺培训班20场次,每年培训学员900余人。靖西壮锦厂还和一些学校合作,每年进校园开办培训班15场次,参加学生超过1000人,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慢慢了解靖西传统文化,培养更多人才。此外,今年8月22日参加第2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选手们走进靖西,现场体验壮族织锦技艺,推动了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提升了壮族织锦技艺国际知名度。

  为提高管理效率,靖西壮锦厂将核心织锦技术以师徒传承的形式保留,而绣花工艺则通过培训形式外包给群众。织锦的织娘自主分配工作时间,酬劳按量计算,多劳多得。此举给靖西的织娘们提供了灵活就业平台,每年可带动妇女就业500多人。靖西市壮锦厂、壮族博物馆等作为“非遗”保护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以上,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绣”出精品,绣球抛向全世界。绣球是靖西壮族人民世代相传极具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靖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2013年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和壮族抛绣球习俗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靖西年产绣球40多万个,收入超1000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为大力传承弘扬靖西绣球制作技艺,靖西市坚持保护与创新的原则,推行“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传承发展“壮族绣球制作技艺”,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将旧州街建成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通过申报“中国绣球之乡”,村民自觉参与,形成了“旧州绣球一条街”。从事绣球“产加销”的企业通过“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加工半成品、由村集体免费分发给农户完成刺绣和缝合工序、统一回收再销售的“三统一分”发展模式,形成“企村户”同向发力的庭院绣球发展态势,帮助绣球手艺人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完善“线上”电商、“线下”实体展示体验融合发展营销模式,做大绣球产业。今年,企业辐射产业链带动就业2000多人。

  同时,引进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落户易地搬迁安置区老乡家园,通过企业推行“传帮带”联农带农非遗传承模式,按照技艺高低将绣娘进行精细化分类培养,免费培训农户2万多人次,发展潜力绣娘2000多人,带动20多个村屯500多位绣娘参与发展非遗绣球产业。

  “画”出生活,农民画为壮乡添彩。在靖西,有这么一群极富灵性的农民画家,农闲时他们放下锄头,拿起画笔,用绘画的方式挥洒下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生产劳作的感悟,向人们展现出家乡的新发展、新变化。靖西农民画以本地民俗民风、山水风光和边关风情为题材,具有壮民族独特鲜明的生活特征,其色彩质朴,色调艳而不俗,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充分反映当代农民勤劳勇敢、善良纯朴的精神风貌,是目前广西较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品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靖西农民画在相关部门推介下,先后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农民绘画作品展”等展览活动,逐渐被外人知晓。2020年,靖西将壮族农民画申报成为县、市级非遗项目,农民画有了更大的传承保障力量。靖西农民画也逐步走向市场,成为靖西农民画家们增收的渠道。同时,靖西大力推进壮族农民画与城市风貌改建相融合工作,将壮族农民画作为景区、餐厅等场所的主要装饰画,以农民画为外墙彩绘装饰民房,农民画也成为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2年,靖西农民画协会成立,将分散在靖西全境的农民画作者统一组织起来,成员110多人,组成一支强大的文化艺术队伍。靖西农民画协会在新靖镇民权街的非遗展示馆建有农民画办公室和专门展示厅,在靖西市文化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有创作基地和传承基地,在旧州生态博物馆设有壮族农民画专门展示、出售、供游客体验区域。农民画协会每年都组织协会成员进行交流、培训工作,邀请相关老师进行讲座,以提高农民画作者的艺术创作水平,壮大农民画家力量。(赵清风)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sxdt/202309/t20230925_667613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