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港口区:用心做好残疾人工作 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近年来,防城港市港口区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和“弱有所扶”的发展理念,不断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精准的暖心服务,积极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扶残惠残政策落地见效,扎实做好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和医疗等各项工作,不断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一个人致富不是富,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年我通过奋斗拼搏实现了脱贫致富,我是残疾人,知道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我会尽自己所能,为残疾人多做实事,把我多年来积累的养殖经验,通过阳光助残基地这个平台无偿传授给全区残疾群众,希望通过带领他们发展养殖业来实现增收致富。”港口区阳光助残基地负责人吴就万说。为更好地为残疾人搭建就业平台,该区筹措30万元在光坡镇中间坪村建立“阳光助残基地”,整合社会资源为残疾人开展残疾人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积极搭建残疾人交流平台,帮助残疾人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摆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积极参与社会竞争,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近年来共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班18期,培训残疾人900多人次,帮助120户残疾人通过发展养殖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实现自食其力。
该区对残疾人实施精准服务,深入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利用中央、自治区项目配套资金,为16周岁以上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不少于6个月(含6个月)的居家托养贴心暖心服务;对全区精神、智力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家庭给予每例1500元的补贴,提供生活照料、居家保洁、康复训练和精神慰藉等专业性服务;建立“一户一册”档案,落实区、镇两级入户走访和电话回访制度,通过线上线下全过程服务质量监督,让居家托养服务走深走实;累计为436名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为64名残疾人提供入户居家托养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根据残疾人的个人实际情况,针对性推荐他们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让残疾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生活自足。“我是一名肢体残疾人,防城港气候舒适,特别适合康养,所以我和丈夫从黑龙江佳木斯辞职到防城港生活。但因身体原因很难找到工作,港口区残联的同志得知我的情况后,主动打电话让我到残联工作,解决了我的工作和生活问题。我很喜欢这份能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也非常感谢残联的同志们。”港口区残联工作人员潘磊说。
该区在多地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阵地,确定10多家定点康复机构为辖区内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儿童康复服务涵盖视力、听力、肢体残疾儿童手术以及视力、听力言语、脑瘫、智障、孤独症的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等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为全区残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就近便捷的康复服务。截至目前,该区已投入74万元为57名特殊儿童免费提供康复服务,用心守护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我们以受益残疾人满意为最高目标,残疾人需要什么,我们就尽量满足什么。”港口区残联理事长庞兴就说。
该区推行“政策+辅具+家政”模式,开展“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投入14万元,入户改造卫生间、橱柜、扶手、斜坡等设施。倾力为125名残疾人投入12.5万元,购买轮椅、拐杖、助听器、护理床等辅助器具,帮助补齐短板,实现残疾人行得通、出得去、能如厕、洗上澡、晒得上阳光的基本目标,减轻残疾人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障碍,为残疾人生活起居提供便利,减轻家庭负担,不断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
该区广泛动员更多社会力量,汇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助残善举,积极主动为残疾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福祉,共同为辖区内残疾群众送去温暖和关怀,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浓厚氛围,不断弘扬扶残助残社会风尚。今年以来,共动员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残疾人累计捐赠价值6万余元的米、油、牛奶等物资,超过200名残疾人受益。受慰问市民张兴国激动地说:“感谢政府和爱心企业的关心、帮助,我对今后的美好生活更有信心了。”(苏武 钟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