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5月4日,普利策奖评委会在官网公布了第104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一个特殊的变化是,今年的奖项列表中第一次新增了“音频报道奖(Audio Reporting)”。
首个“音频报道奖”颁发给了播客作品《外面的人群(The Out Crowd)》。这一报道讲述了被特朗普政府“留在墨西哥”(Remain in Mexico)政策影响的人们,由知名播客《这就是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与《洛杉矶时报》和Vice新闻的两位媒体人合作创作。
全球的新闻媒体行业都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音频大火,播客翻红。文字新闻的目标用户正在从“读者”变成“听众”,《纽约时报》《卫报》等老牌媒体也在思考文字以外的新出路。普利策专门设立“音频报道奖”,更是音频新闻“走上台面”的标志。
如果将眼光放到国内,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传统纸媒《辽沈晚报》在喜马拉雅上的音频频道“辽沈先声”,GQ报道在公众号上推出的音频节目GQ Talk,36氪开发的小程序“36氪随身听”……
纸媒积极寻求转型;新媒体和自媒体得天独厚的互联网思维,有助于内容在不同媒介上进行转移;而移动音频平台的发展壮大,则为前二者提供了有力的流量和技术保障。
从“读”新闻到“听”新闻
微信公众号刚兴起的三年内,可能是文字媒体最近的高光时刻。到了这两年,最后的光芒也逐渐暗淡下来。
根据企业级微信CRM平台侯斯特的数据,2019年第二季度媒体/电台类公众号打开率为2.81%,2018年同期为2.99%,2017年则为5.06%;自媒体类公众号的打开率为1.83%,2018年同期为1.75%,2017年则为3.96%。
另外,新榜发布的《2019中国微信500强年报》显示,2019年公众号平均单篇阅读量为1423,同比下降24%,这已经是该数据连续下降的第五年。
微信公众号总体图文和媒体类公众号的打开率和阅读量逐年降低。新媒体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是传统纸媒。
媒体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自上而下,所有人都形成了“融媒体”的共识。音频作为融媒体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能给媒体带来生存模式的突破创新。
2017年5月,国内头部科技媒体36氪在喜马拉雅上开设了音频频道,共拥有19个栏目和超过85万关注者;头部新媒体界面新闻则在蜻蜓FM开设了6个栏目,涵盖财经、地产、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资讯和深度报道。
事实上,这种转变更像是一场媒体界的“文艺复兴”。
以声音形态传播资讯和新闻,在广播时代就是非常有用户黏性的一个服务场景,从以前的农村喇叭和城市广播,到世纪初的车载FM的便携式收音机,直到互联网转移了大众的注意力。
然而,用户对音频内容的需求一直存在,疫情期间走红的“村长喇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音频又有了新的应用场景。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观察到,头部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蜻蜓FM和荔枝FM都为媒体开辟了专门的栏目,热点资讯、深度报道和评论性文章都有一席之地(不考虑原本就以音频形态存在的电台类媒体)。
刺猬公社从喜马拉雅处得知,目前喜马拉雅已入驻的媒体资讯类账号有5000余个,既有来自锌刻度、蓝鲸财经、听财经等新媒体的内容,也有传统媒体和各地都市报的音频频道,如《辽沈晚报》打造的“辽沈先声”,南方都市报社打造的“南都快讯”,《深圳晚报》打造的“深圳头条”等。另外,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也拥有自己的音频频道。
根据喜马拉雅发布的3月巅峰榜,江苏省级报纸《扬子晚报》登顶新锐主播榜榜首,泉州晚报社的新媒体平台“泉州通”排在第二,《光明日报》和“财经新媒体”也跻身前20。在热播榜上,“辽沈先声”登顶榜首,“一点资讯”紧随其后,南都快讯、鲜快报(“封面新闻”的音频频道)、虎嗅、深圳头条等媒体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