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的一个普通秋日午后,14岁的小娅(化名)攥着购物清单走向超市收银台时,姥姥姥爷忍不住红了眼眶。这个性格孤僻内向,曾把自己蜷缩在角落、拒绝与世界对话的女孩,如今能清晰报出商品价格,从容接过找零——这束照进生活的光,源自256课时的专业课程培训,更源自青山区民政局正在推进的“现金+服务”困境儿童救助试点。
同一时刻,另一处教学点的画室里,12岁的晓雯(化名)正用画笔勾勒出五彩斑斓的天空。这堂盼了许久的美术课,是救助项目为她量身定制的“1+1课程包”里的内容。在此之前,拮据的家庭条件,让这个对色彩充满热爱的孩子,从未有机会触碰专业的画具。
而在艾康康养中心的活动室里,15岁的媛媛(化名)正把亲手做的折纸花递到老师手中。谁能想到,几个月前,这个低收入残疾家庭的孩子还不敢独自上卫生间,在集体活动中始终像只受惊的小鹿,被动又焦虑。如今的她,会主动帮妈妈热早点,遇到熟人时扬起笑脸打招呼,还会甜甜地叫着项目负责人宋君“宋妈妈”。
她们的故事,是青山区“现金+服务”困境儿童救助试点的生动注脚。作为民政部社会救助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现金+服务”试点之一,这里的救助早已跳出“给钱了事”的传统框架,针对不同困境儿童的需求,开出了一剂精准的“组合处方”。
对于低收入家庭残疾儿童,青山区民政局联合专业机构组建了“康复师+社工+心理咨询师”的帮扶团队。他们先为孩子做全面评估,再量身定制干预方案:物理治疗帮孩子改善肢体功能,言语训练教他们打破表达壁垒,心理辅导驱散内心的自卑阴霾;更通过超市购物角色扮演、手工义卖等实践活动,帮孩子们一步步融入社会。如今受助的残疾儿童,在心理状态和团队协作意识上都有了明显提升。
而面对有教育需求的普通低收入家庭儿童,项目则联合教育集团推出“1+1课程包”。从学业评估到兴趣摸底,工作人员会摸清每个孩子的特质:爱文学的匹配阅读课,喜动手的安排科技俱乐部,有艺术天赋的则走进美术、舞蹈课堂。授课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基础调整节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归属感,重拾学习的乐趣。
“以前总觉得给钱就是帮衬,现在才懂,孩子更需要的是能托举他们成长的‘实在服务’。”青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救助理念的转变。有家长在赠送给青山区民政局和康复机构的锦旗上写道:“爱心托起希望,真情助童成长”。
如今,青山区的试点项目仍在继续。工作人员会定期跟踪孩子的成长动态,根据变化调整服务内容,他们希望通过这段探索,把“现金+服务”的模式打磨得更成熟。毕竟,每个孩子都该拥有绽放的机会,而这份从“给钱”到“给成长”的转变,或许正是社会救助的新方向——它不仅要帮家庭渡过眼前的难关,更要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让每一份成长,都不再因困境而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