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宁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西北的版图之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散落其间的地名,恰似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各个时期的文明脉络,诉说着无数动人的故事。近期,宁夏民政厅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以“探寻宁夏地名 解锁文明密码”为主题,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各市、县(区)地名由来,希望通过集中展示,能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宁夏、热爱宁夏,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固原市【GùyuánShì】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所辖地级市,地处南部六盘山区。东部、南部分别与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为邻,西部与甘肃省白银市相连,北部与中卫市、吴忠市接壤。总面积13449平方千米。辖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市政府驻原州区北京路,北(经福银高速)至银川339公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固原古城遗址、开城遗址、大营城遗址、页河子遗址、须弥山石窟、北朝至隋唐墓地、战国秦长城、将台堡革命旧址。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42处。
“固原”之名的来历及含义:西周称大原。《史记·周本纪》卷四:“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大原。”原即“塬”,是黄土高原的一种地貌名词,指高出山谷的一片平地。西汉置高平县,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镇,因“地势既高且平,故名”。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镇置原州。唐末陷于吐蕃后,原州治所先后侨治于甘肃的平凉、镇原,因此,固原这一带被称作“故原州”。明朝更名固原州和固原卫,更名原因有两说:一为讳“故”改固;二为“以其地险固因名之”。
固原市的地名文化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源于地理环境的地名最多。如六盘山、高平、原州、平高、清水河,很多乡镇、行政村、农村居民点,都带山、河、川、梁、峡、崖、沟、口、洼、坪、台、岔、湾、“塬”(读tǎng,专指山间平坦之地)之类的字眼。二是历史文化沉积厚重。如固原市的南部,在西周时已有朔方、大原之名。《诗经·小雅》中就有关于“泾阳、大原、朔方”等记载,战国秦在今彭阳古城镇所置朝那(zhūnóu)县,原为朝那戎族居地。当地有湖名“湫渊”,后代称“朝那湫”。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湫渊定为全国唯一由朝廷主祭的湖泊,汉、宋、元时期皆有关于祭祀文化的记载。边塞文化特色鲜明,战国秦在市境筑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将秦赵长城连贯为一,后人称“秦长城”。西汉又筑萧关(在今泾源县六盘山镇瓦亭村),是关中北面要塞。后来,文人骚客将长城或萧关之南称为“塞下”,其北叫“塞上”。唐代著名诗人中,李白、王昌龄、朱庆余等都作有《塞上曲》《塞下曲》《塞上》《出塞》等诗篇,其内容也是写固原地区的边塞风情和萧关的雄浑景象。由军事用地演化的地名有隆德县的好水乡,源于宋夏之间的“好水川之战”。泾源县的瓦亭村,则是宋朝的牧马军寨。从固原市区沿101省道向北,今沿途有头营、三营、七营、八营等地名,原本都是古代驻军营垒。三是畜牧文化对地名影响大。固原市无霜期短,干旱少雨,无农耕优势,但自古畜牧业发达。《史记·货殖列传》载“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隋朝设陇右监牧、原州皮毛监。唐朝置陇右监牧使驻原州。北宋设有10多个牧马军寨。一千多年的畜牧发展史,对地名影响深远。据统计,全市带“马”“羊”“牛”“驼”字的行政村名,就有46个之多。马园、马庄、马湾之类的地名,各有四五个。隆德县的“马社火”,更是独树一帜。四是地名的丝路文化特色。固原市境是丝绸之路主线所经。西汉至唐代,有长安—凉州北道穿越泾源县、原州区、海原县进入河西走廊,《洛阳伽蓝记》形容为“百国千城,莫不款附。胡商贩客,日奔塞下”。元代以后,丝路改道翻越六盘山至兰州、新疆。除留存波斯鎏金银壶、古罗马金币等众多丝路文物外,很多地名也留下丝路文化印记。如丝路上的关,西汉有萧关,东汉更名瓦亭,即今泾源县六盘山镇瓦亭村。唐代更名陇山关,职能是“限中外,隔华夷”,对进出境商品只检查有无违禁品,不征关税,所以相当于今天的海关。为了控扼丝路,唐代还在原州另设石门关、六盘关、木峡关、石峡关、制胜关、驿藏关、木崝关七关。又如至今仍在使用的瓦亭驿、神林驿、石门驿、西安州驿等丝路驿站名。还有丝路文化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须弥山石窟,是丝路沿线的十大石窟之一,弥勒大坐佛下方,至今仍有一段古道遗迹,保存完好。从这段丝路故道向西进入西吉县,又有扫帚岭石窟、石寺山石窟、禅佛寺石窟、白庄石窟。今原州区的开城镇,源于唐代的“开远堡”,其得名就与中西陆路交通线有关。这里发掘的6座史氏家族墓,墓主皆来自中亚,皆系隋唐之际沿丝绸之路到此定居。在他们的墓志铭中,还留下了原州城中的“劝善里”“万福里”等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