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郴州苏仙区,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小波、小辉(化名)两兄弟精神二级残疾,母亲智力二级残疾,全家都是需要兜底保障的困难对象。就在两年前,兄弟俩的生活还陷入困境,而如今,他们不仅得到了专业治疗,更重拾了生活的希望。这背后,是苏仙区 “政府兜底 + 专业机构托养” 的暖心举措在发力。
入户走访
困境家庭的生存难题
家住郴州苏仙区白露塘镇福源新村的小波、小辉两兄弟,精神二级残疾,属于防返贫监测对象中的未消除风险户,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分散特困供养待遇。妈妈智力二级残疾,享受了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 2023 年 12 月,苏仙区白露塘镇的民政专干和村干部像往常一样入户走访,当走进福源新村小波、小辉家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揪心不已。兄弟俩长期受精神疾病困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弟弟小辉还患有严重的甲亢,脸色苍白、身体虚弱。家里的顶梁柱大哥阿峰(化名)远在非洲打工,只能由智力残疾的母亲勉强照料。
专业照护量身定制 “康复套餐”
情况紧急,民政专干和村干部第一时间上报。苏仙区民政局迅速行动,当即开通绿色救治通道,短短几个小时,小波、小辉就被送往苏仙区精神病医院接受专业诊疗。回忆起兄弟俩刚入院时的状态,医院工作人员陈玲至今印象深刻。 陈玲说:“患者转入住院部后,我们首先为他开展规范治疗并指导其规律服药。由于长期卧床,他的身体各项体能都存在不足,因此我们目前会通过乒乓球训练、平衡车练习等方式,帮助他提升体力。同时,我们还会进行生活能力相关训练,为他日后出院回家、实现自食其力打下基础。” 针对弟弟小辉有严重的甲亢,苏仙区精神病医院紧急对接郴州市第四医院进行转诊治疗。治疗之路一走就是两年,医护人员没有只停留在基础治疗,而是为两兄弟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方位康复方案”:精神状态不稳定,每日按时服药后耐心做心理疏导,帮他解开心里的“疙瘩”;营养不良,就合理配置餐食,增加了体重;运动功能不协调,就手把手教他做运动训练;生活不能自理,就一点点教他穿衣、洗菜、做饭,像家人一样陪着他慢慢进步。
陈玲说:“老三患有甲亢,之前身形消瘦,还存在眼突症状。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上级医生,为他制定了针对性的甲亢治疗方案,同时注重营养补充。如今他的体重已经逐步回升,精神状态也恢复得很好,能够正常与身边同伴交流互动,这也为他日后回归社会做好了铺垫。”
如今,兄弟俩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小辉的甲亢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大哥阿峰也从非洲返乡务工,照顾母亲和家人。看见弟弟得到了细致入微的照顾,他感叹说:“之前我打工去了,就没有时间照顾他们,政府把他们接到医院里面去,现在住、吃、治疗方面就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帮助。”
政策兜底闭环保障解 “照护难题”
小波、小辉兄弟的改变,得益于苏仙区针对精神障碍特困人员推出的专项保障举措。为了切实解决这一群体 “照护难” 问题,加强兜底保障,苏仙区民政局与苏仙区精神病医院签订了《苏仙区精神障碍患者特困人员托养协议》,构建起 “医疗 — 养护 — 康复” 闭环式全链条保障模式。 苏仙区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负责人何纯说:“为了落实特困供养对象,尤其是精神障碍的特困供养对象的相关保障政策,就与苏仙区精神病医院签订了托养协议,以“政府兜底+专业机构托养”的模式,构建了“医疗—养护—康复”闭环式的全链条保障模式,保障了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
何纯介绍,协议明确,民政局委托医院为符合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集中供养服务,涵盖基础保障,提供食宿、基础医疗及 24 小时全天候生活照料;专业干预,由医院精神科医师团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定期开展身体健康状况检测;康复赋能,通过文体活动、穿衣叠被等技能训练特色康复项目,助力患者的社会功能重建。
如今,首批 13 名受助对象已全部入院,像小波、小辉一样,在专业照料下开启了新生活。这份托养协议,不仅填补了苏仙区精神障碍特困群体集中供养的空白,更让“郴” 心救助的民生承诺,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