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念兹在兹的民生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担负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等职责,系统谋划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紧扣中心大局
高位谋划加强民生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民政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必须更好发挥保基本、兜底线、促发展作用,以民政现代化助力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一是抓民政民生就是抓政治建设。民政工作一头连着“民”,一头连着“政”,桩桩件件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最能体现党的初心使命,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通过扎实有效的民政工作,既有效激发和增强政治体系的生机与活力,又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政治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整个政治生态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良好态势。二是抓民政民生就是抓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就包括实现1460多万名老年人、104万多名困难和重度残疾人、249万多名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既是需要关爱的重点群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参与力量,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关键环节。推进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发展韧劲、惠及人民群众,让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三是抓民政民生就是抓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困境儿童关爱等都是兜底性制度安排,保的是基本民生,抓的是基本社会服务,发展成效直接检验共同富裕成色。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不让一人掉队,必须充分发挥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作用,持续保障低收入群体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四是抓民政民生就是抓社会稳定。民生稳则民心稳,民心稳则社会稳。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要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把准民政工作的特殊性、群众需求的多样性、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公平的“减压器”、“稳压器”作用,以民政之为护大局之稳,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紧扣改革创新
系统集成强化制度措施
惟创新者强,惟改革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民政改革创新作出重要指示,民政部门要把进一步深化改革作为发展的源动力,系统集成强化制度措施,不仅要解决“有没有”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优不优”问题,让民政服务更加可感可及。一要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民政政策成效直接影响民生成色,在推进民政事业发展中,要将制度建设贯穿发展全过程。当前民政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够用、不适用问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要紧盯党中央关心的重点问题、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推进工作的堵点问题,加强政策制度建设,加快建成综合政策引领、专项政策配套、地方政策支撑、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度体系。二是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民政工作涉及婚丧嫁娶,服务老弱病残,贯穿生老病死,事关每个家庭,要不断推动民政服务对象进一步向全体人员转变,服务内容进一步向“物质+服务”多元保障转变,服务方式进一步向科技赋能、政策找人转变,服务机制进一步向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转变。三要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民政服务的是特殊群体,管的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养老钱”,社会关注度高,一旦监管不到位,极易引发问题。要定期排查和预防矛盾隐患,积极推进监管方式改革,聚焦养老、殡葬、慈善、社会组织等重点领域,完善行政执法机制,强化民政资金项目监管。四要完善社会参与体系。民政事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社会的良心、坚守着道德的底线、体现着文明的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要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一体推进,要立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更多引导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产业资源、慈善力量共同发展。
紧扣群众期盼
质效并举增进民生福祉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民政部门全面履行社会建设兜底性、基础性职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一要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坚持兜底线、促发展、防风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等保障标准,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和帮扶,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获得温暖。要重点关注救助对象发展性需求,完善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产业帮扶等政策,增强社会救助“造血”功能,让更多困难群众融入社会、自强自立、奔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二要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在加快构建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福利体系的同时,要准确把握湖南省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实际,深入实施“银龄行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发力,建设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加快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三要提高社会事务水平。大力推进婚丧习俗改革,加强婚姻家庭教育,推动婚俗文化进景区、进公园,举办年轻人喜爱的集体颁证仪式,大力发展绿色惠民殡葬,倡导时代文明新风。四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完善培育扶持和监管举措,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彰显担当。要用好行政区划这一重要资源,稳妥审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扎实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让城乡建设更有韵味,让文旅产业更有吸引力,让广大农村成为人民向往的诗与远方。
紧扣固本强基
激发民政事业发展活力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民政政策落实在基层,服务对象在基层,抓好基层民政力量建设至关重要,要鲜明树立大抓基层导向,不断为基层减负、为发展赋能、为群众生活添彩。一要加强作风建设。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学出政治高度、思想深度、执行力度,自觉把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作为前行道路的指南针、丈量行为的基准线、作风建设的压舱石,激励广大民政干部发扬直接服务群众优势,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二要弘扬民政文化。民政工作中蕴含敬老爱幼、扶弱济贫、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民政事业发展的灵魂所在,深深扎根于为人民服务的广袤土壤,饱含着对群体的关怀与呵护,彰显着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以文凝心、以文聚力、以文促发展。三要强化科技赋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攻坚全方位、全周期智慧民政生态,推动民政工作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一网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大数据分析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强化人工智能设备在养老领域配备,不断提升民政管理与服务水平。四要实施筑底攻坚。紧抓民政基础工作,发挥民政部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优势,建好乡镇民政社工站,广泛链接社会爱心资源,让三湘大地民生建设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