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天山,大道如虹。
借路生金、以路惠民……五家渠市与昌吉市以交通为纽带,以合作为桥梁,在天山脚下奏响融合发展的激昂乐章,为新疆和兵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与生机活力。
借路生金,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9月12日8时,昌吉市民范文涛不慌不忙吃完早餐后,从容出门。9时整,他准时发动汽车,驶向35公里外的五家渠市。
“以前路况差,开车得一个多小时,现在不到40分钟就能赶到五家渠市,就像在一座城市里上班一样。”范文涛说。2024年底,S231线五家渠至昌吉公路改扩建项目竣工通车,大大改善了两地群众出行条件,为兵地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交通互联互通不仅便利了民生,更带动了产业“双向奔赴”。
“我是五家渠人,以前在五家渠市开店,因为公交车通到了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我就在那边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很不错。”“周周的院子”店主周祥告诉记者。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城市发展离不开交通网络的紧密串联。昌吉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主任王春国介绍:“昌吉市投入大量资金对道路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加大与五家渠市之间连通道路的建设力度,让公交车跑得更快、更安全,百姓乘车更便捷。”
为推进“半小时通勤圈”从蓝图变为现实,昌吉市与五家渠市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联合协调机制,在政策支持、运营管理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走得顺”,促进产业协同持续增效,经济社会发展释放蓬勃活力。
以路惠民,持续完善配套服务
9月5日,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玛尔江姑丽·夏迪克乘坐8路城际公交车,回到了位于昌吉市的家里。“爸爸开车接送我很辛苦,不赶时间的话,我就坐城际公交车回家,很方便。”玛尔江姑丽·夏迪克告诉记者。
同样经常乘坐8路城际公交车的沈会军,望着窗外的风景感慨万千:“上世纪70年代坐车时,路还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后来铺了柏油路,特别是近几年变化特别大——路更宽了,公交车也换新了。”
除了8路城际公交车,五家渠市和昌吉市两地还协同开通了3条对接团场的城际公交线路:昌吉至军户农场线路,方便了两地居民快速出行;昌吉至共青团农场线路,促进了两地居民交流互动;6路公交车延伸至十三户村,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上学难问题。
王春国表示,昌吉市与五家渠市近年来持续加强合作,积极推进以路惠民,让一辆辆“赶集车”“通勤车”“致富车”满载民生温暖、驶向幸福生活。
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是兵地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期盼,更是城市间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五家渠市坚持“全域覆盖、无缝衔接”理念,逐步搭建起层次分明、高效便捷的客运服务体系。如今,“城区公交、城区—团场班线、团场—连部公交”三级客运网络已基本形成。
六师五家渠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五家渠市将持续深化与昌吉市的合作交流,推动交通路网共建共享,努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
以路促旅,助力打响文旅品牌
交通的便利程度,通常会左右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对于退休后偏爱周边游的昌吉市居民周丽而言,选择到五家渠市旅游的首要原因,便是“省心又实惠”的出行体验。从昌吉市区乘坐8路城际公交车直达五家渠市,再换乘五家渠市内公交车抵达青格达湖旅游度假区,全程交通花费不足10元,耗时仅1个多小时。“这里春有郁金香节、夏有荷花节、秋有观鸟节、冬有冰雪体育旅游节,四季都可以来打卡,最重要的是交通很方便。”说话间,周丽兴奋地将手机中的照片展示给记者看。
作为乌鲁木齐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和“乌昌经济一体化”核心区域,五家渠市持续优化与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的跨区域交通衔接,加密客运汽车班次、延长运营时间,同时在旅游旺季开通多条景区直达摆渡车,构建起“市区—车站—景区”的无缝衔接网络。新疆青格达湖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路谢平介绍,今年入夏以来,景区日均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0%,其中乌鲁木齐、昌吉等地的跨市游客占比超六成。
如果说,日常交通网络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毛细血管”,那么,重大赛事期间的交通保障,便是检验城市文旅服务能力的“试金石”。8月15日至17日新疆“兵超”赛事决赛阶段,新疆五家渠顺通城市公交有限责任公司积极落实《赛事服务交通方案》,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了“以路促旅”的暖心与高效。针对赛事观众的出行需求,该公司开通了8条免费专线,覆盖市区主要居民区、酒店及交通枢纽;决赛期间,从当日19时至赛事结束,全市所有公交车均可免费乘车,最大程度便利了观众出行。
从四季有景的青格达湖旅游度假区,到激情澎湃的体育赛场,五家渠市始终聚焦兵地融合发展,用畅通之“路”,串联起文旅发展之“链”,让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