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媒体资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调查 > 正文

开门办院,看长沙县如何打造“银龄幸福圈”

发布时间:2025-09-18 作者:佚名 来源:湖南省民政厅

  近年来
为有效破解农村地区养老服务
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难题
长沙县探索将16家乡镇敬老院
全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开启以“开门办院、服务下沉”
为核心的养老供给侧改革

  

      在青山铺镇敬老院,阳光透过玻璃洒进长廊,10多位老年人围坐在一起,纸牌的声响与《浏阳河》的哼唱交织。20公里外的果园镇敬老院医养结合中心,护士正俯身为一位失能老年人调试智能监护设备,实时跳动的心率、血压等数据同步传输至护理站的大屏之上。

  

      如今,这些敬老院打破围墙限制,依托专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将优质养老服务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乡村各处,探索出一条以机构辐射带动居家社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养老新路径。

  

  硬件提质
适老改造筑牢服务基础

  

     “现在就算下雨天,我也能在长廊里和老伙计们打扑克,再也不用担心路滑摔跤了!”在青山铺镇敬老院,80岁的童爷爷指着脚下的防滑设施,眼角笑出深深的皱纹。青山铺镇敬老院位于青山铺镇赛头村,始建于2006年,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4356平方米,是长沙县首批转型升级的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现有养老床位86张,入住老年人71人,其中特困老年人38人、社会寄养老年人33人,年均为周边200余户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院内设施齐全,每个房间设有独立卫生间、阳台,配有空调、电视、网络及呼叫系统,24小时保障热水与电力稳定供应。

  

  

      而建于2005年的果园镇敬老院,则以“一层生活圈”理念重构空间布局。该院核定床位90张,实际入住86人,其中特困老年人28人、社会寄养老年人58人。为让老年人住得安心、舒心,该院在硬件上颇下功夫:已入住的老年人均在一层,房间按照“3自理+1失能”标准科学分布;每间卧室配备智能呼叫系统,老年人有需求时按下床头按钮,护理站30秒内即可响应。后院的三分菜园成为老年人的“开心农场”,既能享受种植的乐趣,还能通过劳作增加活动量。

  

      在长沙县,像青山铺镇敬老院、果园镇敬老院这样硬件设施完整的乡镇敬老院还有不少。如,黄花镇敬老院完成提质改造,环境优美;长沙县星城颐养院(国企)创新打造生态种植养殖基地,让老年人乐享田园生活与健康饮食,有效满足了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2020年12月,长沙县出台《敬老院建设三年工作行动方案(2020—2022年)》,聚焦特困人员兜底保障与养老服务提质增效,通过新建与改造并举,着力推进敬老院硬件设施标准化与功能多元化,构建“安全舒适、医养协同、管理规范”的县域养老服务体系。2021年至2024年,全县累计下达专项补助资金3650万元,支持完成16家敬老院改扩建,推动乡村养老基础设施实现从局部改善到整体提升的跨越。与此同时,各乡镇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其中,高桥镇、江背镇分别投入2000余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新院建设并完成投用。全县实现养老机构名称、配置、标识、颜色、分区“五统一”,青山铺镇敬老院更被评为长沙市标准化敬老院和湖南省省标准化示范点。目前,全县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养老机构网络。

  

  精准服务
标准化托管赢得口碑

  

      “特别感谢青山铺镇敬老院的护理员们,特别感谢张碧双院长,她管理有方、平易近人、充满爱心,把我年迈的母亲照顾得很好!”这是青山铺镇敬老院入住老年人陈奶奶的女儿在社交媒体上的真挚留言。而活动室里,童爷爷谈起敬老院这个“新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过年时儿女接我回去团聚,我总是惦记着早点回来。这里饭菜可口、活动丰富,关怀备至,住得安心又舒心,就是我的家!”这些朴实的评价,生动诠释了青山铺镇敬老院“比家更像家”的服务理念。建院以来,敬老院保持着“零投诉、零意外伤害、零意外死亡”纪录,让入住老年人真切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温暖。

  

  

      走进该院食堂,墙上的一周营养食谱清晰醒目:周一清蒸肉饼、洋葱炒蛋、红薯汤粉及时令青菜;周二甜萝卜蒸肉、清炒西葫芦、排骨炖冬瓜......紧邻厨房的食品留样专柜内,48小时内的每餐样品按规范标识、分类存放,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我们为每位老年人建立了个性化饮食健康档案”,院长张碧双介绍,“例如,对痛风老年人,我们会避免鱼和豆腐同食;对糖尿病患者,则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并提供专用主食。”这种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不仅让院内老年人安享晚年,也为敬老院赢得了良好口碑,夯实了服务辐射周边社区的基础。

    曾在长沙星级酒店从事近十年管理工作的张碧双,将精细化、标准化理念引入养老领域。敬老院制定了严格的“三个一”制度:每日晨会聚焦安全生产与服务质量;每周组织专业技能或急救知识培训;每季度进行理论知识及实操技能考核。张碧双坚持每日随机抽查房间卫生与服务情况,发现问题马上公示整改,对表现优异者则公开表扬并给予绩效奖励。这一机制有效激发了护理员比学赶超的热情,推动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青山铺镇敬老院的生动实践,是长沙县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一个鲜活样本。为系统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升级,长沙县民政局于2023年5月正式出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实施细则》,实行“以评促建”动态管理机制。等级评定以国家标准为基准,遵循“自愿申请、分级评定、客观公正、动态管理”原则,构建了总分1000分的科学评价体系(环境120分、设施130分、运营150分、服务600分)。评定结果直接与政府补贴、收费标准挂钩,对获评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养老机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支持。

  

      同时,大力加强队伍建设。2023年至2024年,全县累计组织270余名养老护理员参加融合理论教学、实操演练与上门服务实践的综合技能培训,其中240余人通过考核获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全县在岗养老护理员培训覆盖率达100%,持证上岗率接近90%。2025年,长沙县举办护理员技能等级竞赛,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选手分别给予1万元、5000元、3000元奖励,并授予“长沙县技术能手”称号。

  

      通过上述多维举措,长沙县构建起“环境如家、服务贴心、安全无忧”的养老生态,让全县敬老院2000余名入住老年人真切感受到“比家更温暖”的守护,也为乡镇敬老院“开门办院”积累了口碑。

  

  医养融合
构建“15 分钟健康服务圈”

  

      “以前去镇卫生院,路虽不算远,但对腿脚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却如长途跋涉。挂号、排队、检查、拿药,一圈下来得小半天,疲惫不堪。”在果园镇敬老院生活了18年的72岁特困人员钱爷爷,曾深受看病难困扰。如今,指着窗明几净、设备齐全的医养结合中心,他欣慰地说:“现在头疼脑热,几步路就能找到医生,抽血、做B超、开药,甚至住院,楼里都能解决,太方便了!”

  

      钱爷爷感受到的变化,始于2019年长沙县卫健局与民政局的联合推动。全县安排专项资金,对敬老院实施适老化及医疗融合改造,将镇卫生院综合二科(老年病科)整体嵌入敬老院,建成集基础诊疗、康复训练、中医理疗、老年病房、护理站于一体的医养结合中心。中心配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机等设备和专门药房,提供基础诊疗、康复护理、住院观察等一站式服务。

  

  

      硬件设施升级是基础,专业人才队伍则是服务落地的核心保障。镇卫生院选派由医联体专家、全科医生、药剂师、检验师和护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常驻医养结合中心,确保24小时医疗服务。针对农村老年人慢性病高发的特点,中心开设高血压、糖尿病专病门诊,依托“老年人慢病管理系统”为每位就诊老年人建立动态健康电子档案。82岁的罗奶奶患高血压等慢性病多年,以往调药复查需子女专程请假开车送往县城医院,耗时费力。如今,驻点医生每周至少两次上门巡诊,密切监测其血压、心率、用药反应及精神状态,健康守护更精准及时。

  

      目前,医养结合中心不仅为院内86位老年人提供足不出院的便捷就医服务,更通过门诊和巡诊相结合的方式,将服务延伸覆盖至周边行政村及邻近两个乡镇,惠及约1.3万农村居民,有效破解了老年人“看病路途远、手续繁琐”的难题。家住田汉村、75岁的李奶奶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动困难。签约成为医养结合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对象后,医护人员和康复师每月至少上门一次,为她检查关节症状、调整用药方案,并指导居家康复训练、教授减轻关节疼痛的方法。“母亲的疼痛减轻了,心情也明显好转,还能做些简单活动,生活质量提升很大。”李奶奶的女儿感激地说。

  

      果园镇探索的“两院一体”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与服务下沉,既满足了院内老年人需求,又打通了医疗报销通道,在便捷性、专业性和创新性上多维发力,为区域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向专业化、系统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实践是长沙县系统推进医养融合、着力构建农村“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关键举措。为进一步推广该模式,长沙县多措并举、提质扩面,让更多农村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医养服务: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出台政策鼓励医疗卫生人员到养老机构执业,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二是提升机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并开展智慧养老试点。三是创新服务模式,运用物联网、云平台等技术,开通远程会诊,整合全县养老资源,打破乡镇壁垒,构建起资源共享、覆盖广泛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居家养老
“一中心多站点”织密乡村服务网

      随着“嘀嘀”一声清脆的系统提示音响起,青山铺镇敬老院智慧养老指挥中心的电子大屏上弹出一条新订单:家住长沙县青山铺镇洪河村患中风后遗症的彭爷爷,其在外地务工的儿子通过“长沙市智慧民政”小程序,为父亲预约了次日的午餐配送和助浴服务。院长张碧双介绍:“这种便捷的‘点单式’服务是我们的特色,子女或老年人只需在手机上简单操作,可预约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助行等‘六助’上门服务,像点外卖一样便捷,响应高效。”

    这种机制在应对突发需求时反应迅速。去年9月,家住青山铺镇赛头村的张娭毑夫妇骑摩托车外出时不慎摔倒,双双受伤住院。出院回家后生活难以自理,家人照顾压力大。得知敬老院的“点单”服务后,家人立即通过“长沙市智慧民政”小程序下单求助。敬老院迅速派遣专业团队上门,提供助洁、换药、陪同就医等服务,解了燃眉之急。

  

  

      依托智慧平台,青山铺镇敬老院构建起以敬老院为核心、辐射四村一社区的“一中心多站点”网络。截至今年6月中旬,已累计为周边村落散居老年人提供各类上门服务超3000次,让“六助”服务精准送达农村老年人家中。

    高效服务的背后是一支稳定、专业的服务队伍。青山铺镇敬老院的另一创新,则是探索出本土化人才培养路径。该院面向全镇招募留守妇女,经过系统培训、严格考核后组建“乡村养老护理员”队伍,持证上岗为周边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规范、贴心的上门服务。这一模式实现多赢:一是为当地留守妇女开辟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渠道。如,52岁的李大姐是家庭主妇,无收入来源,经培训后熟练掌握助洁、助浴技能,月收入稳定在1500元左右,实现经济独立与自我价值提升。二是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乡村末梢,让那些难以离家的老年人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照护服务。三是有效破解了专业养老护理员“下不去、留不住”的难题,为农村养老服务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支“带不走”的本土服务队,成为敬老院辐射服务的有力支撑。

    基于此类基层经验探索,长沙县自2020年起积极试点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通过大力引进专业人才等措施,推动其由单一集中供养向集上门服务、全托日托、医养融合、业务指导等为一体的综合机构转变。县民政局牵头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转型升级的工作方案》、《公办敬老院自愿寄养服务费使用和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明确将敬老院由传统的特困集中供养机构,转型升级为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承担辐射带动片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枢纽功能。同时,配套出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实施细则》,规范了“六助”服务标准、流程与监管机制,为敬老院开展上门服务和履行枢纽职能提供了操作规范。通过构建“县级统筹―乡镇枢纽―社区站点”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长沙县成功实现了农村养老服务从“单一供养”向“综合服务”的跨越式发展,乡村养老服务网越织越密。

  

  专家点评:
优化要素供给体系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效能
李斌

  

      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养老保障水平却低于城市,面临服务成本高、专业人才短缺、服务业态碎片化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长沙县农村养老服务创新实践,本质上是以“破墙”思维重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服务要素供给的深度探索。其核心要义在于将养老服务与乡村振兴、智慧技术、社会保障、人才培育等国家战略及民生需求紧密融合,有效破解农村养老人才短缺、技术薄弱、资源不足等难题,在智慧技术赋能、健康管理前置、互助生态激活等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其成功经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探析。

    一是筑牢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支点。以农村敬老院这一兜底型养老机构为核心,发挥公办机构骨干引领作用,撬动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在长沙县,乡镇敬老院作为农村养老服务的战略支点,一方面,自身硬件迭代示范并上升为县域统筹推广标准,全面提升乡村养老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同时,通过功能升级与模式创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服务覆盖,完成从单点保障到全域服务的跨越。长沙县依托乡镇敬老院构建“一中心多站点”服务网络,赋予其辐射带动农村居家社区养老的枢纽功能,拓展服务半径、丰富服务内容。这种“机构+社区+家庭”的服务链条,使敬老院成为连接政策资源、专业力量与基层需求的枢纽支点,推动优质服务跨越院墙限制,精准送达农村老年人家中。 农村敬老院作为支点,不仅是服务输出方,更是资源整合的黏合剂,从院内延伸至院外,从封闭运行转变为开放协同,其资源聚合效应促使敬老院从独立运行的小机构升级为协同联动的大平台,为农村养老服务注入可持续动力。

    二是夯实农村养老服务基点。健康是养老的基础,兜底是养老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长沙县深度推进医养融合模式,将健康先行理念贯穿养老服务全流程,同步强化对特困群体精准兜底保障,实现就医便捷可及、专业守护全周期健康和全域辐射覆盖,推进健康保障与底线公平的双重提升。果园镇敬老院的两院一体模式成功打通医疗(卫生院)与养老(敬老院)的体制壁垒,推动设备、人才、数据的共享。通过慢病管理系统、定期巡诊等方式,构建“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健康管理链条。健康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的实践,既降低了农村老年人“小病拖成大病”的风险,又通过健康管理前置减轻了社会保障的长期负担(减少住院费用支出),切实落实健康先行的政策导向。

    三是破解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痛点。专业人才量质齐缺是目前养老服务业现实困境,农村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尤其突出。长沙县引培结合,因地制宜开展本土培育,打造“带不走”的服务队伍。长沙县创新本土化培育路径,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了可持续的专业支撑。青山铺镇敬老院探索“三个一”管理铁律(每日晨会、每周培训、季度考核)与“本土护理员队伍”培育模式,成为人才育训的典型范例;针对留守妇女开展系统培训,有效破解专业护理员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的双重困境。这种“在地化培养+标准化管理”的模式,既降低了人才流失率,又凭借熟人服务增强老年人的信任度,实现人才留得住、服务做得好的双重目标。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留人”与“育人”,而农村养老服务的痛点恰恰是“缺人”与“留人难”;本土护理员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成为乡村治理的黏合剂——她们在上门服务中传递政策信息、协调邻里关系,甚至参与基层矛盾调解,将养老服务融入乡村治理网络。长沙县通过本土化人才培育模式,将养老服务需求转化为本土就业机会,推动乡村振兴与养老服务的双向赋能。

    四是攻克农村养老服务技术难点。智慧养老是破解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分散、需求多元的关键抓手,但民情复杂、投入量大、数字鸿沟等又往往制约着农村智慧养老的普及和推广。长沙县以“智慧平台+服务网络”双轮驱动,着力建立便捷响应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从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转变,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在技术应用上,“点单式服务”打通供需堵点,青山铺镇敬老院依托点单式服务平台,整合政府(智慧民政系统)、企业(技术支持)、家庭(需求反馈)三方资源,实现服务精准匹配;在服务覆盖上,机构辐射拓展保障边界。服务需求实时同步至敬老院,系统自动派单并跟踪服务进度,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传统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兜底特困老年人,长沙县通过敬老院功能升级,将服务范围扩展至社会寄养老年人及周边村落散居老年人,实现从底线保障到普惠服务的提升。这种“机构辐射社区、社区反哺机构”的互动模式,本质上是将敬老院从单一特困供养机构转型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养老服务保障实现广覆盖、可持续发展,为养老机构服务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充分体现了智慧技术对农村养老服务与社会保障效能的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http://mzt.hunan.gov.cn/mzt/xxgk/gzdt/sxxx/202508/t20250805_337658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